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三百八十五章 喜忧(2 / 2)

范仲淹到任以后,又是赈灾。又是修堤,确实是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。问题在于,出钱出粮的却是他们。偶尔为之也就罢了,士伸还可以接受,可是这种一而再。再而二。凡经越过他们的心理底你自命清高,不与之同流合污,可以;你想惩恶扬善,造福百姓。那更加没有问题,但一切的前提必然是,不触犯他们的利益。不要小瞧任何地方的士仲商贾。他们的能量,或许不能动摇王朝根基。但是想对付一个官员还是绰绰有余的,特别是范仲淹知交固然满天下,但是得罪的人也不少,同仇敌忾,很容易形成合流。

一切很顺利,听说要对付范仲淹,许多关节不攻自破,给予极大的方便,但是结果怎么却截然不同呢,暗骂吕太监活该断子绝孙。

士仲愤然,可是张元善的脸色却也不怎么喜悦,口中反而有几分愁苦。毕竟范仲淹离任,怕贷借策略也随之烟散,多日努力忽成白费,怎么高兴得起来。

来得不是时候啊,欣喜之意慢慢过去,参与青苗钱计划的几人脑中浮现同样的念头。

微微苦笑,范仲淹心中轻叹。说是朝廷急告,可是从落印却能知道这是出自皇帝的旨意。怕是不能推辞了。

“为范公伐行,祝范公体泰安康。早归中枢,济世安邦,含泽万民宴会到了此时,却是气氛最为浓烈的时刻,众人纷纷上前敬酒、祝愿。

欢庆的时候,总是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,渐渐地,已是夕阳西下。灯烛燃起,宴席却未曾散去。但也接近了尾声。

受到众人接连不断的敬酒,范仲淹面色红润,显然也有几分醉意,在随从的搀扶下站了起来,向众人告罪,退席回衙,微微对望,楚质与张元善也悄然追了上去,范仲淹似乎也料到他们会跟上来,在随从的搀扶下,走到官轿处便停了下来。

“太守。”

两人连忙上前见礼,心情有些复杂,一时之间都不知道该说些什

好。

“不必多言,你们之意老夫明白。”范仲淹轻声说道:“事出突然。老夫也不曾料到,待我回去仔细思虑,你们明日再到州衙吧。”

两人允应,恭送范仲淹坐轿离去,久久不语。

片剪,楚质轻声问道:“张兄,此时,你在想些什么?”

“功败垂成。”张元善显然有些失望,茫然反问:“你呢,有什么念头?”

“一词。”

没有理会张元善诧异的目光。楚质上前几步,迎着微微晚风,朝范仲淹远去的方向高声吟唱道:“湖山信是东南美,一望弥千里。使君能得几回来,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。

冷泉亭边灯初上,水调谁家唱?夜阑风静欲归时,惟有一池明月碧琉婚。”

词令迎风而散,传得极远,在山间隐约回响,席间众人清晰可闻,细细品味,欢闹的情绪慢慢淡了下来,是啊,范仲淹此去,何时方能重回杭州城,什么时候才能像如今这样,与大家举酒欢聚。

寻思范仲淹以来,赈济饥民,淡治西湖,提携后进,做了许多有利百姓的事情,而今就要调离杭州,从此以后天隔南北,以他的年纪,恐怕真是再无相见之日,想到这里,众人也没有了宴饮的兴致,纷纷散去。

楚质的心情也是这样,在范仲淹的辖下做事,虽然是辛苦劳票了些。但是却过得很充实,受益良多,如今他就要离去,心里怎么没有些感伤。

翌日,州衙之内,里外衙役尽是一片喜气洋洋,由衷为范仲淹感到高兴,而书房之中。气氛却有些沉重。

良久,张元善打破沉寂,有些心灰意冷:“此法没有太守主持。怕是难以施行

“莫要气馁范仲淹轻声劝慰起来,并拿王安石举例道:“只要有心,介甫在郸县之时,也是凭一已之力,将此法推行成功

拱手表示谦虚,王安石也有些迟疑,最终还是据实说道:“范公,郸县情况与杭州不同,虽逢灾荒,但钱粮却是不缺。”

“并非是下官妄自菲薄,若是没有太守坐镇,恐怕休想从那些士伸手里借出一粒米。一枚钱。”张元善悲观说道,但是众人却知道他所言不虚。

范仲淹在任的时候,那些人还有几分顾忌,但他就要离任,不在其位。不谋其政,若是范仲淹能坐回参知政事。执政大臣的位置,那更加好说,现在却是赴任青州,远离杭州,影响力愈加轻微了。

房中众人再度沉默,异刻,却听楚质咳嗽一声,轻轻说道:“其实。那个,钱粮问题,我好像已经解决了

什么意思,几人看向楚质,是真有其事,还是故作妄言。